对于品蟹者来说,"九月团脐,十月尖"这句俗话并不陌生。前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这两个月分别是品尝母蟹和公蟹的最佳时间。但是现在的社会,往往人们会忽视公历和农历的区别。比如这句"九月团脐,十月尖"就是按照农历来计算。农历往往要比公历晚一个月左右,农历的九月实际上已经是公历的十月了。所以也就造成了一些品蟹者按照这句俗话,在公历的九月买了母蟹,但是口感并不是很好,这只因算错了时候。所以品蟹不仅要购买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更要观期。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观期?或者什么时候品蟹才是最佳时节呢?中国阳澄湖大闸蟹网为此推出阳澄湖大闸蟹品尝指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尝鲜” 秋分前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在这个时间段阳澄湖大闸蟹的生长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开始最后一次脱壳。此时的大闸蟹虽然个头已经基本长成,但口感尚未到最佳。只能满足想要尝鲜的需求,所以这个时间段又被称为"初尝鲜"。因为口感尚未到最佳,所以部分品蟹者就怀疑不是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这也是不科学的。
“半月惊” 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众所周知,菊花盛开日,亦是大闸蟹美味时。大闸蟹口感日渐鲜醇。较半个月之前,口感有了明显的提升,故有"半月惊"的说法。民间有"寒露发脚"的俗语,和"秋风响,蟹脚痒"有异曲同工之妙。
"黄满壳" 据《巴溪志》载,"阳澄湖蟹至霜时渐肥硕,港汊附近设簖捕捉,青壳赤爪重斤许为贵。"由于天气由凉变冷,母蟹的消化腺和卵巢长成了蟹黄,以准备过冬和来年繁殖生育的需要。"九月团脐,十月尖"的民间说法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大闸蟹尤其是母蟹的口感接近最佳。蟹黄由于口感鲜甜,富含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从古自今倍受推崇。从这个时间开始,大闸蟹壳内充满蟹黄,品尝母蟹是首选,所以便有了"黄满壳"的俗语。
“脂膏肥”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公蟹较母蟹长得会慢些,也就是这个时候,由于气温迅速降低,脂肪才渐渐堆积起来,所以这个时间段被称为"脂膏肥"。剥开公蟹的壳,在同样的地方看到的却是白白的、黏黏的东西,就是蟹膏。煮熟了以后,蟹膏变成了半透明状。蟹膏越多,说明这只公蟹越壮。 公蟹的蟹膏品质渐入佳境,成为品蟹者的另一种顶级享受。
“盖百味” 每年11月22日23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40°时为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个时期天气逐渐变冷,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以前就有"小雪前后,闹踵踵"的说法,随着现代养殖技术的发展,阳澄湖大闸蟹的生长周期被大大延长。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是品蟹的黄金时期,无论是母蟹还是公蟹的品质都达到一个顶峰。阳澄湖大闸蟹向来有"蟹中之王""天下第一味美"的赞誉,"盖百味"形象的表达了这个时间段大闸蟹的绝佳品质。
“盼来年” 随着现代养殖、保存技术的发展,阳澄湖大闸蟹的食用周期被大大延长,使得在以前已是"蟹无影"的季节,仍然可以享用到大闸蟹的美味。只是这个时间段的大闸蟹品质已经大不如前,大闸蟹也逐渐退出市场。众多的大闸蟹嗜好者只好"盼来年",一年一度的蟹季也正式结束。
又到一年品蟹季,平静了大半年的蟹市又开始人声鼎沸起来。位于阳澄湖东岸的巴城各大品蟹场所,也已是装修一新,恭候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闸蟹爱好者前来品蟹。阳澄湖大闸蟹因为其优良的品质,从古至今一直被奉为"天下第一美味",对于老饕们来说,当然不能错过这个一年里品蟹的黄金季节。或许对于一些大闸蟹爱好者来说,并不全知"品蟹"和"吃蟹"的区别,所以便有了"文吃"和"武吃"之说。中国阳澄湖大闸蟹网也正是想通过这样一个专题,向广大蟹客传递一些关于大闸蟹、关于品蟹的信息,也为各位今年的品蟹提供一些参考。最后预祝各位蟹客在蟹乡巴城品蟹愉快、玩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