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技术娴熟的吃蟹行家

日期:2011-08-11 浏览:14658
       鲁迅:技术娴熟的吃蟹行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1000万字的作品,包括小说、杂文、研究成果等,广阔,深邃,丰富,光彩,总使人领略不尽,为我国文化的重要宝库之一。

       据鲁迅好友许寿裳回忆说:鲁迅“鱼蟹也少吃,为的是怕去骨和剥壳的麻烦”(《亡友鲁迅印象记》)。这麻烦包括了很花时间,洗刷,蒸煮,准备蘸料,揭脐,掀盖,剔壳食肉,忙于工作、著述、战斗的鲁迅,难得有什么空闲,也不愿把时间投放上去,少吃就很自然了。可是,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作为生于斯、长于斯,大半辈子战斗于斯的鲁迅,他也是喜爱螃蟹这一款美食的,少吃并非不吃,据鲁迅1932年10月15日的日记载,“晚邀三弟全家来寓食蟹并夜饭”,他和周建人一家以食蟹为兄弟间团聚之乐。

       其实,鲁迅曾是好蟹的,1911年曾经抄校过宋·傅肱《蟹谱》,流露了当时的旨趣,而且还是一位技术娴熟的吃蟹行家。1924年,他写过一篇精彩绝伦的《论雷峰塔的倒掉》,先从雷峰塔倒掉的消息写起,引出了白蛇娘娘被法海和尚压在雷峰塔底下的故事,再讲到玉皇大帝拿办法海,“他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的传说,接着便是如此一段:
   
       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哪一只,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先将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
   
       之后说,现在雷峰塔倒掉了,而躲在蟹壳里的法海,“非到螃蟹断种的那天为止出不来”,文章最后以“活该”两字作结。他这篇杂文的主旨是为了抒写对雷峰塔倒掉的欣喜,对白蛇娘娘的同情和对法海的憎恶,可是无意间流露出了他对螃蟹的精微把握,“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一个圆锥形的薄膜”,“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观察极为仔细,描述极为生动,更无意间透示出了他吃螃蟹的技术娴熟,“煮”、“取”、“揭开”、“露出”、“切下,取出,翻转”等一连串的动词,把吃螃蟹中捉拿法海的过程写得极为准确,极为翔实。结合鲁迅的生平事迹看,他爱好过生物,学习过解剖,讲授过博物,关注过螃蟹,故此,吃起自小就熟悉的螃蟹来,当然要比常人更为得心应手,更为轻车熟路。
   
       关于吃螃蟹,鲁迅在《今春的两种感想》里还说过如此一段著名的话:

       譬如吃东西罢,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像全惯了,很平常了。不过,这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这个例证,是用来说明“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看似随手拈来,可是因为平实通俗,却使这个事例显得更加朴素简单而且明白无误,从此,“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激起了许许多多人的共鸣,成了至理名言。可见,鲁迅不只擅长于吃螃蟹,而且在吃螃蟹的时候,还思索出了一个独特见解,一个卓越话题。
关键词: 阳澄湖 大闸蟹 吃蟹行家

下一条:小济公饭店

上一条:苏轼:面对蝤蛑自称“馋太守”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