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城老街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东西向全长200米,街道狭窄,仅容3人并肩同行,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两边民居、商店屋檐都向中间挑了出来,使老街显得更加狭窄。故巴城老街有“一线天”的别称。巴城老街一直延续着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两旁仍一批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商店傍水而立,面街枕河,粉墙黛瓦,石岸斑驳,河埠错落有致。市河水色清冽,河中舟楫如梭,一派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情,到解放前夕,老街基本格局未变。
1949年后,老街的东段是巴城镇党委、政府的所在地,老街成了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国营中百公司、烟酒专卖公司、银行、信用社、联合诊所、供销合作社的百货商场、副食品批发部等先后落户老街。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巴城的小城镇建设发展,镇党委、政府向新澄路迁移,商店、居民纷纷向南拓展,昔日繁荣的老街逐渐趋于冷落和萧条。
巴城老街1997年被昆山市人民政府批准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4月巴城镇党委、政府把古镇与老街的修复改造列为惠民实事工程,并组建成立了巴城古镇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对古镇与老街的河埠驳岸、石板街两旁的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进行修复与改造,本着修旧如旧尽量保存老街原貌的原则,春和面馆、龙云崌茶楼、书画苑、老街酒楼、阳澄宾馆等一批有着悠久历史的建筑恢复营业。
为了营造老街浓郁的文化氛围,打造“水乡古镇 文化老街”,一批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精品藏馆先后在老街落户。首先落户的是玉峰古文物展览馆。馆内收藏了《人民日报》资深编辑朱育莲老先生400余件藏品。全馆分四大部分,分别是陶瓷、青铜、玉器、文房四宝,馆藏多件国家一级文物。文物馆建成后,朱育莲先生的好友王同宝先生又把数十年收藏的300余幅当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悉数捐赠给老街。其收藏的书画作品覆盖到了全国所有省、直辖市,其中包括陆俨少、亚明、宋文治、魏紫熙、林散之、陈大羽、高二适、武中奇、赖少奇等当代书画名家的作品。随后,有着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蟹文化博物馆和江南木雕馆也都先后落户老街。蟹文化博物馆是国内第一个介绍展示阳澄湖大闸蟹的展馆,而江南木雕馆是由巴城土生土长的工艺大师倪小舟从全国各地搜集的150余件木雕精品而建。有了这些展馆,接下来的昆石馆和东宝笛馆便是水到渠成了。昆石收藏家严健民先生在数百件昆石中精选50块在老街建成昆石馆,馆内收藏的昆石分10多个种类,分别按其形态特征命名为鸡骨峰、杨梅峰、胡桃峰、荔枝峰、海蜇峰等。1954年出生在巴城老街的陈东宝,从小喜欢文艺,擅吹笛子,有一段艰辛的流浪艺人生涯。其录制的《流浪笛声》,并得到圈内专家、大家的认可和支持。中央电视台也播放了他的专题。古建公司为其量身定做造了房子,陈东宝则将倾力收藏的数百件笛子珍品甚至是绝品呈现给广大游客。此外,杨守松先生的工作室“醐途楼”也落户老街,成为文人墨客雅集的优雅空间。
2008年老街被命名为昆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巴城老街被命名为昆山市社科普及基地。为了更好的介绍和推广巴城老街,通过专业的培训和考试,巴城老街专门成立了讲解队伍。向每一位来老街旅游参观的游客传播巴城老街的人文历史。不仅如此,凭借老街的独特优势,《昆曲之路》、《话说昆石》、《收藏的足迹》、《玉峰古文物展览馆图集》等一批极具社科内涵的著作先后出版。目前,巴城老街及各藏馆都免费向广大市民开放,节假日还组织各类科普宣传活动,每年都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游览。
老街不老,还在成长,巴城民俗馆、明清家俱馆、崇宁寺、临河长廊等一系列馆所和设施已经完成或正在建设,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老街的社科景观将延绵拓展、活力无限。